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
解释一下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1次。俄国四败七胜。虽然夺取的领土不大,只有摩尔多瓦和高加索两个山地基督教小国,但打击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权威,动摇了其统治。
少为人知的经典战役
一、第一次波土之战1514年8月23日,5万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土耳其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强大的炮兵,伊朗部队则主要是装备马刀和长矛的骑兵。伊朗军队以逸待劳,但军事上不占优势。使用滑膛枪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团在大炮配合下摧毁了伊军抵抗,击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土耳其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领土。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战。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伊朗军队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双方的战争互有胜负。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二、第二次波土之战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克里木诸可汗强大军队的支持。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为准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伊朗还同土耳其的敌人俄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伊朗乘战争获胜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17世纪前25年,阿拔斯一世对东格鲁吉亚进行了数次远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年),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佐哈布)条约》。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土耳其早期能打败伊朗从军是的角度来讲是因为土耳其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完善得多兵种配合协同作战,尤其是步炮配合在同一时代可以说是无懈可击。而伊朗的战术尚且保留在4世纪,靠铁骑队波浪式进攻,自然无法战胜土耳其的火枪大炮。但当波斯有了自己的炮兵火枪兵之后战局就逐渐扭转了。到了后期伊朗则完全占据主动,土耳其的骑兵和波斯铁骑相比跟本不占优势,在波斯有了完备的火药部队之后,土耳其军在军力上就已经处于下风了。尤其是在阿巴斯大帝占领印度河流域和阿富汗之后,波斯的战象军团(下图)开始登场,土耳其的噩梦自此开始,因为当时的邃发华膛枪根本伤不了披甲战象,而且战象火枪骑手的射程装弹量远高于土耳其火枪步兵。于是在波斯军团枪炮其发,战象冲锋,铁骑包抄下,土耳其开始节界败退。波土战争的胜利和民族没有直接关系,完全是取决于兵力装备兵种配合和战术思想三、第三次波土之战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土耳其的胜利直接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转归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于法国的支持。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2年,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位,着手改组军队,扩大军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这场长达200余年的战争是伊斯兰教两大封建国家为争霸中东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间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斗争,而双方又对这种矛盾 和斗争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运中,伊土战争是他们 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 为正致力于在中近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伊土战争时间虽长,但军事学术上却无甚发展。双方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封建民军, 主要兵种是装备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16世纪末开始装备)的正规骑兵和 非正规骑兵,其中前者是军中的快速机动部队。从16世纪(土耳其)和17世纪(伊朗) 组建的常备步兵处于从属地位。但到17、18世纪,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 西欧经验的传入。步兵装备了射击武器(前装枪、火枪),并按正规军体制编成。炮兵 作为一个兵种在土耳其出现较早,它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同时,纳迪尔沙赫的军队中也有战象队,交战时用于突击敌战斗队形中央,减轻步兵压力。使用 射击武器之前,战役结局通常取决于大批骑兵的冲击和围歼,因为骑兵能突然而迅速地 攻击敌军。随着正规步兵和炮兵的出现,骑兵变成了战斗队形的主体。骑兵掩护侧翼安 全,并以骑兵冲击完成对敌突击。军队作战采用疏开队形,到17、18世纪则采用线式战 斗队形。对溃逃之敌一般不予追击。夺取要塞多靠长期围攻。军事学术在伊土战争中发 展迟缓,这是因为两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而且正走下坡路,两国军队都有大量非正规 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骑兵民军,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五花八门,极不统一。
1672~1676年的俄土战争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土耳其占领了波多利亚,以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黑特曼多罗申科,企图将整个右岸乌克兰地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黑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黑特曼。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于1676年占领了黑特曼首都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
为阻止这一企图,俄国—乌克兰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率领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夺取该城,俘虏了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期间,俄国—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
什么是波土战争
波土战争指波兰国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的历次战争,主要是为争夺乌克兰领土。奥斯曼帝国乘全欧30年战争爆发之机采取了反对波兰国的军事行动。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中的盟友是其附庸国——克里木汗国。
俄土战争的第一次
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奥斯曼帝国(1299~1922)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对重新合并。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为防止这一事态,俄国~乌克兰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1677、1678)期间,俄国~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军、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 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1681),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联合作战,是阻止土耳其军与鞑靼军进一步获胜的重要原因。根据1667年1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国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P.D.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奥斯曼帝国起初大获全胜,但最终没能完成计划。根据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
1688~1698年的波土战争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688年土耳其人放弃贝尔格莱德,1696年将亚述交给俄国。1697年9月,土耳其人在蒂萨河上的津塔附近会战中遭毁灭性失败。1699年,土舰队在多瑙河上的维丁附近被击溃。奥斯曼帝国的屡次惨败和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迫使它求和。
1698年,在卡罗伐茨城召开了奥斯曼帝国与“神圣同盟”订立和约的会议,这次会议从法律上确认了中欧和东欧各种势力的重新划分。
波土战争中各国的兵力部署是怎样的
1683-1699年战争的爆发与发展均同奥土战争有关,波兰国作为奥地利的同盟国参加了这场战争。土军侵入包括在奥地利版图内的匈牙利西部。会合土军作战的有克里木汗的部队和变节的匈牙利封建主泰凯利等人的队伍。土军总兵力达17.5万人,而奥波等国联军的兵力仅有6.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