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理论的异同(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释凯恩斯,弗里德曼和费雪之间的那些不同观点)
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释凯恩斯,弗里德曼和费雪之间的那些不同观点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假设中有三个相同点。第一,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这个市场利率是有价证券的收益率;第二,无论在时段上还是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第三,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资本的可分割性说的是,在理论上讲,某一经济单位的资本可以属于有限多的人,即生产单位可以发行有价证券募集资本,而不必靠自积攒延误时间。在理论上讲,任何时点上都有投资的可能,从而进一步锁定了货币和实际资产的替代关系。同时生产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会因为投资资金的不足而等待,所以各生产单位可以得到在短期内不变的平均利润率。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持有货币的收益中,间接收益是主要的。这与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有相同点。既货币持有者在持有货币的时候都期待着购买低价的证券,在高价的时候卖出,从中获取收益,也就是间接收益。两个理论最终都涉及k的研究。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既存在着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两者在假设中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的分析,既价格保持不变。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果仍然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行事,则必然有总需求的进一步攀升,其结果只能是“滞胀”——只有价格上涨,没有经济增长。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由于凯恩斯当时所处的经济状况意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2、货币量的层次为广义货币,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层次上,而凯恩斯则将货币定义在狭义货币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最适当的货币定义的标准是:(1)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2)货币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两者间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对影响持有货币数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凯恩斯是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开始分析的,可分为四类:(1)交易动机(2)营业动机(3)预防动机(4)投机动机。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两方面:一是预期损失;二是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由于受收入的影响,人们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机会成本。两个理论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是由于出发的角度有所不同而致的。两个理论的函数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相对与弗里德曼的来说,涉及的自变量较少。凯恩斯的只是关于收入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弗里德曼是价格指数、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预期价格变动率、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恒久收入、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其次,弗里德曼的函数虽然更具体地说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但是函数里面有因素还是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那就是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最后,他们对k的定义有所不同。凯恩斯的k=a-b*(i/Y),而弗里德曼的k=f(1/Y,w,Rm,Rb,Re,gP,u)。
传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的区别之一是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的区别
凯思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样,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货币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的办法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银行和企业行为所决定的,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即,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而不是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试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 不同点: 1 前提假设不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有效需求充足;金融市场完善,公众面临齐一的收益率;货物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他做短期分析,即假设商品市场P不变,货币市场Ms不变。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做长期假设,价格在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即价格变量在长期是变动的,影响着国民收入);货币量的层次是M2,包括货币和准货币。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更广泛的层次上。 2 个人想法不同:凯恩斯认为:A 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大。 B 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因此,凯恩斯推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为:Md=aY-bi 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方向变化,而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收益所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比较复杂:Md/P=f (Yr, w, Rm Rb, Re, gP, u)其中,与P,Y,成正方向变化,与gP, Rm, Re, Rb,成反向变化。简化为: Md/P=f (Yr, I ) 由此,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有了分歧点。MV=PY,V=Y/Md/P 凯恩斯认为 V=Y/f(Y,I),认为V是频繁变动的,而弗里德曼认为V是恒稳定的,根据是V=Y/f(Yr). 区别: 凯恩斯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理论 1、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利率经常变动,货币需求量是不稳定的。 利率的影响很小;恒久收入的影响大;恒久收入的稳定决定货币需求的稳定。 2、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影响国民收入,但是,它是通过利率作用来影响的,是间接的。 从长期看,它不影响国民收入;从短期看,利率影响甚微,它是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3、对货币政策的选择 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张采用“逆经济风向”行事。 淡化财政政策,重视货币政策;主张“规则”的货币政策。 3 贡献不同: 凯恩斯把货币需求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框 架,摈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观念。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 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严格地将名义量与实际量加以区分。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 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学位。 二 相同点: 1 两者都是在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的,都一定程度上根据剑桥方程式 和费雪方程式加以研究,最后形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函数; 2 都认为货币需求量与收入与利率相关。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在形式上反映了凯恩斯的影响。 3两者的理论都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一种创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但两者也存在不足,受到挑战。
如何理解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人们宁肯放弃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呈正比,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关系。L=L1+L2=L(y,r)=ky-hr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M=f(P,rb,rc,dp/tdt,w,Y,u)P:价格水平rb:债券的收益率rc:股票的收益率dp/tdt:价格的预期变动率w: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Y:货币收入u:其他随机因素